【看蘇州專訪 整理/盧奕】
“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體現了蘇州超前的發展格局,搶抓機遇的意識。
蘇州為什么能成為最強地級市?蘇州是一個“有為政府+市場化導向”的有機結合模式。
我覺得蘇州的制造業既大又強,但不意味著它沒有發展空間了。
全球科學技術的進步瞬息萬變,你一不努力,就很可能會掉隊。蘇州有先發優勢,但是客觀來講,蘇州還要留意一些新科技浪潮,搶抓新的機遇,一定要有超前性。
對標全球頂尖科技創新中心,蘇州大有可為……
1月5日,蘇州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隆重召開,為蘇州新的一年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作了全新布局。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出席大會并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榮使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推動產業經濟向創新經濟躍升、產業大市向創新強市邁進,全力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十四五”時期,蘇州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以支持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圍繞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會上正式發布了《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蘇州市產業創新能力白皮書》《蘇州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2022年行動計劃》。
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記者專訪了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來看看他的觀點。
(蘇州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現場)
任澤平:東吳證券特邀首席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科技部國家高新區升級評審專家、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副秘書長等。
“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體現了蘇州超前的發展格局
記者:蘇州提出的“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為未來蘇州制造業發展規劃布局,“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任澤平:“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的提法在全球來講,都是比較新且前沿的理念,是一種新的組織形態,它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表明了蘇州超前的發展格局,同時展現了蘇州搶抓機遇的意識。
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數字經濟,一是創新集群。
數字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的數字化和數字的經濟化,它通過智能化、數字化來提升和改造制造業,使它有更高質量的發展,數字經濟是當前全球發展的科技制高點,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創新集群發展,產業都有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它涉及到產業鏈的配套,越是集聚、越是集群式的發展,越能夠夯實它產業鏈配套的能力,越有利于集聚研發、人才、企業等各方資源。這種集群式發展符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所以說,蘇州提出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我覺得抓問題、抓工作非常有前瞻性,符合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也符合目前產業升級演化的趨勢。
蘇州制造業如何“既大又強”
要對標科技最前沿
記者:蘇州的制造業基礎雄厚,未來蘇州如何讓自己“大而強”?
任澤平:我覺得蘇州的制造業首先是大的,這個是無可爭議的。從全球來說,它的制造業都是排在前面。蘇州GDP在全國排第六,人均GDP排第三,財政收入排第五。2021年的數據中,除了北上廣深,在地級市里面,蘇州是排在最前面的,號稱最強地級市。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覺得蘇州制造業基礎比較扎實,它的幾大產業都是萬億產值。
為什么蘇州能發展成為最強地級市,主要是依托于制造業。我們研究過它主要的原因:蘇州是一個“有為政府+市場化導向”的有機結合模式。
它成功的關鍵,歸結為幾個要素: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因為整個長三角都是制造業產業鏈配套比較全;極佳的營商環境;親與清的政商關系。這一點我體會非常深刻。
我在很多城市都工作過,蘇州這種政商關系、營商環境非常好,這不簡單是一個廣告語,它確實落實在方方面面,確實是讓企業在這里能找到一片安心發展的沃土。
它的外向型經濟。蘇州的很多支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生物醫藥都是以外向型為主,是一個開放經濟。
它的制造業歷史。它并沒有像有的城市發展著、發展著就走偏了,去依靠房地產、金融,它有一個比較實的制造業的歷史。
與此同時,政府在產業招商和轉型升級當中,敢為人先,發展意識超前,打造了多個國家級的開發區引擎,重視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集聚等等,這些因素助力了蘇州在幾百個地級市當中脫穎而出,成為領頭羊。
強的話,看怎么去定義它。蘇州的創新能力很強。高新技術企業在全省排第一,在全國排第五;境內A股上市公司在全國排前五;科創板上市在全國排前三。
我覺得蘇州的制造業既大又強,這是我的第一個看法。
第二個看法,這并不意味著蘇州未來的制造業沒有提升的空間。從全球來說,比如德國,美國硅谷,這些全球最先進的地方,都值得去學習。
未來還是要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是硬實力;要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要繼續營造一個創新創業的環境;要打造新基建的基礎,咱們國家的一個優勢,就是超前的、大規?;A設施的建設,以前是修路架橋,現在是比如說打造平臺經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新基建領域;要加大對營商環境、知識產權,包括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的支持力度。
記者:新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它已經寫進了國家戰略,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最重要的抓手之一。您覺得抓好新基建,蘇州可以從哪些維度去努力?
任澤平:過去20年支撐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主要是公路、鐵路、道路、橋梁、機場,使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就是新基建,包括像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搶抓機遇,它需要幾個抓手:要加大科研投入;要與資本市場結合,要通過資本市場來支撐新基建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比如說美國的硅谷跟華爾街是相互成就的,硅谷早期很多創業項目,都有資本市場Pe、風投的大量支持;從政府的層面,在發展新經濟、數字經濟的方面要給予一些財稅、人才保障、安居工程,包括研發費用、企業引進的高端人才在社會保障上相應的支持。
記者:《蘇州市產業創新能力白皮書》數據顯示,蘇州的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先進材料這四大先導產業中,有三大產業已經破萬億,這樣的制造業基礎,對我們“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有什么助力?
任澤平:破萬億是什么概念?萬億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很大的體量。中國的GDP是110萬億。
產業越集聚,它的配套能力越強,也就是說它越能夠吸附相關產業落地,比如說方圓二十公里,要造個東西,零部件都能采購齊、人都能夠招齊,這對于企業而言是大量的節省了物流成本,企業之間還可以經常交流。
所以為什么全球產業都是以集群式發展,美國早期的汽車產業在底特律附近,現在的電子信息產業在硅谷附近,都是集群式發展。
蘇州制造業,四大產業大集群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可以不斷做大做強。另外再朝著不斷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去改造提升,不斷地完善資本市場、人才集聚等方面,打造成高地。
當然,全球科學技術的進步瞬息萬變,你一不努力,就很可能會掉隊,蘇州有先發優勢,但是客觀來講,蘇州還要留意一些新科技浪潮,科技技術革命,搶抓新的機遇,一定要有超前性。
記者:那您覺得目前除了這些產業,還有哪些新賽道、新機遇呢?
任澤平:比如說新能源就是一個大賽道,不應該被忽視。未來新能源產業有巨大的發展前景,目前整個產業鏈都是以翻倍速度增長。在整個中國甚至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蘇州怎么去定位自己在新能源革命中的機遇?像合肥、常州等,都有比較大的動作和布局,蘇州有這么好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在新能源領域怎么去發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蘇州要更加開放包容
贏得城市新發展
記者:我們今天探討的是“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在您看來,蘇州的數字經濟發展如何?未來怎么樣更好地對標全球科技最前沿?
任澤平:數字經濟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巨大變化。比如用智能化、數字化的機器換人提高效率,提高制造業的精準度和它的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通過數字經濟改造的無人工廠,燈塔工廠等;大數據測算,進一步優化制造流程,包括推出單品爆款的能力、金融科技、物流的優化等等。
毫無疑問,蘇州的數字化水平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全球來說也比較先進。但是跟最發達的地區相比,還有差距,而且科技本身也是在快速的迭代當中。
雖然目前勢頭不錯,還是要快速地學習國際上最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理念。相比全球最優秀的制造業企業的管理、流程、產業工人的素質、機器化的程度,還是有差距的。比如德國的裝備制造多的是專精特新。工業機器人的旗艦庫卡、寶馬的流水線包括對產業工人的要求,都值得我們學習。
記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全球范圍來看,蘇州可以從哪些科技創新中心獲得發展路徑?
任澤平:美國的硅谷,德國的工業4.0,它們都是全球頂尖的科技創新中心,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
比如硅谷,它典型的是產學研一體化,聚集了很多大學,比如說斯坦福等等,大學跟企業高度融合在一起。
在硅谷,研究生、教授,都是面向市場進行科研,他們轉身創業,就創建了很多科技公司,包括像Facebook、馬斯克。它的產學研一體化,打通了科研院所的研發和商業化路徑。它這里面成功有幾個原因:面向市場化的高校,培養了很多人才;有比較發達、成熟、活躍的風投機制;有一個比較好的產權保護的機制;寬容失敗,我們看到硅谷每年成功的公司很多,其實硅谷每年失敗的公司也很多,這個正是一個地方、一個區域有活力的地方;在全球來說最有創新、創業活力的地方,很多都是移民城市。中國為什么早期像廣東、深圳創新創業活力強,也是因為移民城市,它對外來人口都比較包容,尤其對年輕人。
這對蘇州的啟發是什么,當然蘇州已經做得很好了,但還要更加開放包容。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要更加開放包容,尤其是對年輕人。
全球最好的獨角獸企業在哪里?第一是美國,第二是中國,第三是印度。美國是移民國家,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有很多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但是在歐洲,包括日本,這種新經濟的獨角獸企業非常少,所以蘇州要對外來的年輕人群體持一個開放的態度,除了高端的人才,對于年輕的、不同教育背景的主體也應該持一個開放態度。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