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強,是蘇州制造業“成長的煩惱”。蘇州的制造業規模很大,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已突破4萬億元,與深圳大體相當,但觀察兩者的工業增加值,就能看到由創新濃度不一帶來的明顯差距。再加上,蘇州還存在一定比例的低端粗放產業,發展的后勁問題也就令人難以釋懷了。居安思危,蘇州如果不對現有的產業集群持續輸入創新動力,那么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一輪競爭下,已有的產業優勢可能會喪失或被取代。
1月5日,蘇州召開的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為啥引發外界的強烈關注?除了蘇州這個城市地位特殊外,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應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集群這個概念當然不是隨口提出來的。從學理上看,創新集群是產業集群的最高形式,是產業集群經過迭代升級之后,形成的以技術優勢為主導的新集群。就目前而言,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蘇州制造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出現了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產業集群,具備了產業創新的堅實基礎,數量眾多的大院大所和數以萬計的產學研項目也具備了在這些領域率先打造創新集群的良好條件?!短K州市產業創新能力白皮書》重點展現的近年來四大產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情況,包括重大科技載體平臺、重大人才團隊、重點創新型企業、重點產業創新集聚區、重點創新生態支撐情況等,即以現有的產業集群為基礎,通過制造環節的轉移和研發環節的沉淀,逐步轉向以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為主要活動的創新集群。
創新集群能不能抓,該怎么抓?從國內外創新集群建設的實踐看,一般有兩種不同的形成路徑:一種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完善創新鏈,另一種是圍繞創新鏈布局賦能產業鏈。結合蘇州的實際來看,基于產業集群的創新集成,已經水到渠成,但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既要推動現有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型升級,又要堅持規劃引領,高水平打造新的創新集群。簡而言之,在數字經濟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蘇州只有通過產業集聚、知識外溢和集體行動,把創新鏈上的創新資源不斷植入產業當中,或者把企業里的創新資源拿出來共享,尋求更多的產業合作機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讓這種優勢具有可持續性。
打造創新集群,時不我待。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主賽道,以集群的形態組織創新、以數字的手段賦能創新,力爭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蘇州舍得大手筆投入“真金白銀”:“十四五”時期,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創新集群發展,以強鏈、固鏈、補鏈打造產業創新集群,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重點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高水平構建一批具有蘇州特色的產業創新集群。說到底,最直接也最迫切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加速催生一批新業態新模式,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相融關系更具體,把長板拉得更長、規模做得更大,促進蘇州制造業變得更強,真正實現產業“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金根)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