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專稿/喬亞萍、陸勁云】
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蘇州的底子如何?可以從哪些方向發力?蘇州的答案,是一份96頁的白皮書和涉及科技型企業、研發機構、人才團隊等多個參與角色的有力舉措。
《蘇州市產業創新能力白皮書》用“白描”的手法,客觀呈現“十三五”以來,蘇州產業創新以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現狀。
“十三五”時期,蘇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61%增長到3.78%,躍居全省第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2021年,蘇州四大產業產值達3.8萬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94.3%;全市90%的上市企業、85%的高新技術企業、100%的獨角獸培育企業、98%的瞪羚企業分布在四大產業。
蘇州提出,要強化創新型企業在創新集群的核心地位,打造“三個圈”,即自主創新的“核心圈”、技術共享的“朋友圈”、帶動廣泛的“輻射圈”。
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胡捷介紹,“核心圈”就是推動能力比較強的創新型企業,跟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聯合創新的聯合體。“朋友圈”就是要推動有研發機構的企業,積極地把創新的知識從內部向外部轉變,從私有化向公共化轉移,也就是有更多的融合共享,形成更多的跨界創新產品。“輻射圈”就是龍頭企業要發揮更好的作用,跨界整合資源,通過創新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一起開展創新。下一步,蘇州市科技局在原有的培育企業梯度建設政策的基礎上,會圍繞這三個“圈”的建設再出臺更有力的引導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
創新離不開人才,蘇州給出大力度支持:對重大創新團隊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單個個人最高可獲5000萬元支持;也給安心:3年提供不少于10萬套人才公寓,建設一批科學家居住小鎮等多樣化人才居住區,保障人才住有所居。
蘇州市科技局外國專家局(人才處)副處長殷立表示,對頂尖人才“一事一議”,按照5000萬打底給予經費支持,領軍人才最高單個人才可以拿到1000萬元的支持。
對于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產業的研發機構,蘇州將增強他們的策源功能,積極探索“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的新模式,同時謀劃布局一批高能級的創新載體。胡捷表示,這方面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構建多層次的實驗室體系,第二是優化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第三是持續提升重大創新平臺的能力。也會對新建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按照市區兩級1:1配套進行支持,而且上不封頂。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