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建言獻策傳遞百姓心聲,履職盡責扛起使命擔當。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過去一年的履職中,住蘇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關注哪些領域?做了哪些推進工作?《代表委員履職記》今日發布第二期。
北京冬奧會剛剛閉幕,冬奧會火炬接力手秦光蔚早已回到她熟悉的田間,開始新一年的忙碌和傾聽。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秦光蔚說:“我跟土壤打了一輩子交道,只有腳踏在土地上的時候,我心里才最感到踏實。”三十多年來,她一直扎根大地,用智慧和熱情深耕腳下沃土,把土壤改良的成果裝進農民口袋。
扎根大地——永做田間“趕路人”
實地作業了解土地脾性,田間地頭傾聽百姓聲音,人們總說秦光蔚是土壤的醫生、大地的女兒。幾十年如一日,秦光蔚實實在在地用兩條腿在田間地頭磨煉技術摸索經驗。
對于土地,秦光蔚一直飽含著深情。有次天快黑了,秦光蔚接到村民電話,聽說苗情不好后,她立馬掛了電話朝村子趕。種植戶們回憶說,當時這一路交通不便,路很難走,她凌晨1點多才趕到村里,二話不說又沖到田里查看苗情。在完成土壤調查取樣以后,天邊已經魚肚泛白,秦光蔚沒有歇息就急著趕回去做分析。每當有人問起秦光蔚當時的想法,她總說:“田地里的事絕不耽誤,這就是我的責任。”“當時能及時幫助到他們解決問題,看著他們臉上揚起放心的笑容,我真開心。”
躬耕灘涂——變“鹽堿灘”為“米糧倉”
依海而生的鹽城,土壤含鹽量高,土地肥力較低。多年來,秦光蔚在沿海灘涂種植這一領域不斷鉆研。
實踐中,秦光蔚發現深挖溝、綜合運用有機肥和無機肥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升土壤有機質。試驗田里,秦光蔚把這些技術傳授給種植戶,面對面講述、手把手教授,幫助種植戶們不停提升種植產量。“跟他們一起勞作一起收獲,尤其是看到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我感到特別幸福。”在秦光蔚的指導下,種植戶們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種植收入顯著提升,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目前,秦光蔚正通過加強耐鹽堿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快耐鹽堿作物的引進、選育和推廣,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與種植戶們一起打響種業翻身仗。
不斷推動沿海灘涂開發和中低產田改良,不斷致力于把農業現代化技術應用于土壤改良……在秦光蔚與大家的努力下,2021年鹽城全年糧食綜合畝產量480.47公斤,夏糧畝產383.87公斤,其中小麥畝產389.07公斤;秋糧畝產559.07公斤,其中水稻畝產619.6公斤,玉米畝產442.53公斤。昔日畝產量只有500-600斤的“鹽堿灘”變成了如今的“米糧倉”。
守護民生——將提升耕地質量落實在履職建言中
“保護耕地,防治農田污染,提升農產品口感,這就是從源頭保障種植戶們的權益。” 履職期間,秦光蔚就提升耕地質量提交了一系列議案和建議。
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秦光蔚提交了《關于推行“田長制”保護耕地》《關于開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建議》等五個建議和一份《關于制定耕地資源保護立法的議案》。其中,《關于推行“田長制”保護耕地建議》將“保護耕地就是守護民生”落實在履職建言中,成為全國人大重點督辦建議。
“推行耕地保護對我們種植戶有什么影響呢?”在撰寫《關于推行“田長制”保護耕地建議》時,秦光蔚帶領團隊歷時半年之久深入基層與村干部、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進行交流。秦光蔚不僅在線下走村串戶傾聽民聲,還在線上建立了多個微信群聽取農戶意見。該建議中提到的“采取提高養老金比例的方式,激勵‘田長’和農民保護耕地”就是多個農民、種植大戶和涉農專家提出來的共同想法。
“看著田野沃土年年豐收,看到農戶生活越來越好,看到每個建議都能幫到百姓,我很自豪很感動。”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秦光蔚將繼續把群眾的心聲帶上兩會。她說:“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會一直為之奔走下去。”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