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專稿】
一座東方水城,讓世界讀了2500年。蘇州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臨水而秀。此次兩會期間,蘇州廣電主持人熙雯將在虛擬的太湖會客廳,連線5個縣市區的同行,以水為媒,共話這5年來蘇州的發展變化。
第一站,跟隨張家港融媒體中心記者彭婷到長江邊上去瞧一瞧。
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婷介紹,“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也被認為是長江的最后一道灣。江海交匯,水清岸綠、魚飛豚躍。
如今“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不時來“打卡”;“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也常來“安家”;近100種魚類 230多種鳥類成為了張家港居民。
不過,以前的張家港灣可沒有現在這么“高光”。這些石墩,或許就是港灣歷經巨大變遷的見證。
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婷介紹,在長江邊,這些別致的景觀小屋都是當地鋼企的固廢鋼渣經過顆?;肽ヌ幚砗?,利用3D打印制成的,這也成為張家港灣的“新地標”。
張家港灣真的很美,這些景觀小屋也讓人印象深刻??梢哉f,正是在長江大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才誕生了這“最美江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這么美的生態岸線,也給當地發展帶來了一些切實改變。
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婷介紹,要說對張家港灣的巨變感受最深的,莫過于臨江而居的永興村村民了。這個“最美江村”擁有長江岸線2.6公里,5000畝蘆葦灘。
在張家港灣生態建設過程中,有些村民要搬走,家前屋后的樹就移植到了這里,建成了這片凝聚500多戶村民“鄉愁”的“憶鄉林”。
永興村村民介紹,在這邊隔壁的樹林里還種植了百畝生態梨園,變成了天然氧吧,環境好了,大家生活得也舒服。
“銹帶”變“秀帶”、“留白”帶“流量”,如今永興村每年的游客量超10萬人次,為村民人均每年增收1000元。
張家港市德積街道永興村 “興村特崗”書記孫虎介紹,張家港灣建設后,永興村確立了“依灣而興”“生態立村”的發展戰略,整合采摘園、農家樂、民宿區等資源,做優濱江旅游生態,精心打造具有長江情、鄉愁韻的“最美江村”。
從“最美江灣”到“最美江村”,可以說張家港灣的變化正是蘇州五年來堅持生態優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相信未來的蘇州一定會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在虛擬的太湖會客廳,蘇州廣電主持人熙雯還連線了一位新搭檔:蘇小新,是虛幻引擎技術制作的一名Ai虛擬主播,他正在另一個云演播室里。
Ai虛擬主播蘇小新的身后盲盒里收集了一些網友的提問,其中一個盲盒里的問題是位叫Annie的網友提的。她說:我每天都在張家港和吳江汾湖間駕車通勤,未來有沒有更快捷的辦法到達呢?
針對這個提問,蘇小新專門請教了蘇州市交通部門。他們表示就在今年,蘇州將開工建設通蘇嘉甬等多條鐵路工程,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強化整個蘇州大市交通的互聯互通,也為蘇州對接北京、福建、廣東等地,提供更便捷的交通通道。根據規劃,通蘇嘉甬鐵路蘇州段會經過張家港、常熟西、蘇州北、蘇州南,也就是汾湖區域,共5座車站,設計時速350km/h,等到高鐵線路建好,今后從張家港到汾湖的時間就能大大縮短了。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